2007/04/04 | 透视学
类别(我的日志) | 评论(0) | 阅读(324) | 发表于 21:15

透视学复习总结
一.画中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表现形式有三种方法:图形重叠,明暗和阴影,色彩关系.
二.达芬奇将透视归纳为三种:大气透视,,消失透视,线透视.
三:透视?(为什么称为透视?)
意义即”透而视之”可以设想在画者和景物之间竖立一块透明平面,景物形状,通过聚向画者眼睛的椎形视线束映于玻璃板上,即可产生透视图形,使三维景物的形状落在二维平面上.
其含义:通过透明平面观察,研究透视图形发生原理,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,”作为透明平面”的玻璃板,在透视学中称为”画面”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,显然,这个”画面”不是我们实际作画的画纸或画布,而是我们籍以研究透视图形的假想平面图形等样缩小画在画板上的.
四.叠遮阳表示远近距离.如古埃及墓道壁画《女哀悼者》
五.达芬奇《最后的晚餐》运用平行透视线条汇聚特点,是美术史上用透视技法突出主体的典范作品.
六.中国传统绘画远近处理有哪些特征,以及和西方黄昏化透视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?
答:今天之为”透视”的术语在传统中国绘画中叫作”远近法”对于视觉图象中西画家所见相同,中国传统绘画和西化的造型均一视觉图象为基础,而透视图法是力求在画纸上再现视觉图象,中国传统绘画基本上与透视图象一致,应该是符合透视法则的,认为中国画完全不合透视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.
宋代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提出的”三远”说,将山水画构图和透视归纳为高远,深远和平远三种.“三远”之说的实质就是以仰视,俯视和平视的透视特征表现山水气势,从中可以看出,中国传统绘画正是以透视图象为造型基础的.
然而,中国传统绘画与西画的透视处理毕竟有很大差异,表现在中国绘画中常采用“多视点”“高视高”和“远视局距”
1.多视点:传统画面构图多以单一固定视点观看景物,如同普通摄影一样,伸定视点透视,也称静透视成焦点透视.列如达芬奇《最后的晚餐》作品中为其代表,中国画中场景较大成辐画过长的立轴和长卷,是将画者在走动中众多视点所见场景经营布置在一幅画中,如何将电影镜头在移动中摄得的多个画面拼接组合.称为多视点透视,也称动透视或散点透视,多视点透视因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,具有较大的叙述性,能将事件的过程陈述出来,宜表现丰富的情节内容,如南唐顾闳中作卷《韩熙载夜宴图》
2.高视高:沈括提出中国山水画构图原则”以大观小”如”人见假山”
3.远视距:画家潘天寿在《听天阁画谈随笔》中称”吾国绘画之写自取自然景物,每每取近少取远,取远少取近,使画面上所取之景物,不致远近大小,相差过距,易于统一.合于吾人之观赏.
七.术语解释(名词解释)
⑴.目点:画者眼睛的位置,以一点表示.
(2).目线:过目点平行于视线的横线,是寻求视平线上灭点的角度参照线.
(3).中视线:目点引向景物任何一点的直线为视线,其中引向正前方的视线为中视线.
(4).画面:画者与被画物之间置一透明平面,被画物上各关键点聚向目点的视线,将物体图像映现在透明平面上,该平面称作为画面.
(5).正常视线:双眼视域中央图像显现正常的范围,称正常视线.它是由目点引出的视角为60度的圆锥形空间.
(6).取景框:画面中央取景入画的范围称取景框,一般为矩形,位于60度视圈内.
(7).基线:画面与地平面(或桌,台面)的交线,即取景框的底边.
(8).视高:平视时,目点至被画物体放置面(地面或桌,台面)的高度,在画面上即基线至地平线的高度.
(9).视距:目点至画面(心点)的垂直距离.
(10).视平线: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为视频线.也是中视线交画面与一点,过心点所引的横线.
(11).地平线:地平面尽头所见天地交界的水平线为地平线,它映现于画面的高度,与目点等高.
(12).心点:画者中视线与画面垂直相交点称心点.位于正常视域和视平线的中央.
(13).距点:距点有两个,分别位于心点在右视平线上,离心点远近与视距相等.
(14).原线:与画面平行的直线为原线.
(15).变线: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为变线.
八.五种灭点:即心点,距点,余点,升点.降点.
九,确定物体透视高度的方法有两种:即缩尺法和视高法.
概念:在画面上以一人身高为标准,他的顶端和底端两点引向灭点的V形线就是一幅透视缩尺.两线之间的垂线看去近长远短,但实际长度相等;他能随着透视远近伸长缩短,用以测定物体的透视高度.
十.真高线:该”线”贴在画面上,是未经透视缩尺的“真实高度”故称真高线<基线后面的物高是产生透视缩短的“透视高度”>真高线和基线上<测量宽度>的尺度单位应该等长.
十一.对平放的方形物体平视,其透视状态不外两种即”平行透视和余角透视”
十二.平行 线段三方向:垂直,水平,向心点.
十三.余角透视线段三方向:垂直,向左余点和向右余点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3]
我的日志[3]